火狐电竞官网英语课程精选(九篇)
发布时间:2024-01-20 22:41:36

  2024火狐电竞当前的英语教学方式仍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如果英语教学只是一味地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习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缺乏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精神,很难有学习英语的意识和运用英语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启蒙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英语教学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认真释疑,并及时鼓励,注重培养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哪怕是一天学到一个单词,记上一个短语,能用英语说上一句话,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同时,对善于好学好问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表达和运用。

  在引导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多设置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渗透着浓浓的英语情境氛围。例如,利用录音机、多媒体等手段播放英文歌曲和英文影片,将英语语言通过音乐和动作情境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一种英语特有的学习氛围,从而逐渐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恶感。其次,要帮助学生培养听、说、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多听一些英语听力方面的材料,尝试用英语进行会话交流,同时鼓励学生用英语去写日记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英语学习技巧训练,让他们能够快速的掌握英语学习方法,使他们主动地走近英语知识的殿堂,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研究英语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拓宽学生学习英语渠道。

  一要创新课堂设计。对不同的课型结构,进行专门的课堂设计,突出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二要创新课程训练。依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编写专门的英语学习辅导材料,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要创新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英语学习兴趣小组、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有所收获。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想做到与国际社会有效接轨,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人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这样看来,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任重而道远。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语言应用能力从整体上看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英语教学中长存的“费时低效”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早在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在召开英语教学座谈会时就提出“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少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这一问题一经提出,英语界的各部门各级联动,围绕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教学理论、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英语学习环境的营造以及各学习阶段之间的合理衔接等问题进行研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但收效仍不显著。我国英语课程设计与研究的滞后与时下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现状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从目前形势出发,从学生的接受机制和教师的呈现方式的角度,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发和利用隐性英语课程来解决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不失为一个理想的解决办法。

  整体来看,本论文通过围绕隐性课程这一概念,通过考察高校校园情景内隐含人、事、物之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来揭示隐性英语课程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虽然不可能解决英语教育中的全部问题,但求充实英语教育中对课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并引起英语界对隐性英语课程的关注度,为解决“费时低效”问题贡献一计。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计划、进行和发生的所有教育内容的总和,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核心地位,任何教育理念的考察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上来,它载负着一定的知识体系并旨在通过一定的运作机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课程的设计对组织教学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普遍存在着过分重视本学科认知特殊性而忽视普通教育规律这一现象,过分强调课程的计划性,却忽视其实际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导致研究视野不够开阔。作为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并与相对于明确陈述和预先计划的显性课程兼容并包而呈现的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内发生和进行并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设计和发生的教育内容。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具有内容的多样性、影响方式的弥散性和间接性、功能的隐蔽性及效果的双重性之特点的语言输入途径,其强大的催化作用会助推学生学习英语、学好英语。因此,在肯定和借鉴教育学意义上的隐性课程概念的基础上,如何开发英语隐性课程不再仅是一个理论和教学理念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应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高校广泛的空间范围内,从过程性和实际性的角度对隐性英语课程加大研究的力度。

  现代课程理论已经把文化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等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因素统列为隐性课程的范畴,并将其视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下将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物质及精神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育中隐性英语课程进行分析。

  首先,从制度方面而言,制度就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会对参与在其中的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隐性英语课程的作用是巨大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制度文化会对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以每年两次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例,校领导和师生对考试过级率的重视度及社会对考试成绩的认可度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得到学校各级各方面的重视,教学主管部门除了加大对显性课程的要求外,会下大力气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加大对隐性英语课程的思量并付诸实践,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会被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管理层的重视有助于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积极思索如何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信息传递通道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活动的有效整合,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学生在兴趣的助推下逐渐适应自主学习。隐性英语课程在制度方面的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学校对学生在英语第二课堂取得的成绩的认定。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包括一些英语学习类校园文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文化节、英语沙龙、英语晚会、英语讲座、英语演讲、英语演讲辩论会、英语卡拉OK大赛、英文朗诵赛赛、外国经典电影赏析等,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宽阔的英语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使丰富多彩的英语主题活动形成常态化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据了解,很多高校每年都组织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并把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与各种评奖推优结合起来。这些做法都是英语隐性课程在制度上的体现,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其次,物质方面对隐性英语课程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英语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环境和条件不无关系,作为外语而非二语的英语学习对中国学习者来说,所接受的语言输入是相当有限的,真实或是自然的语言交流环境更是少之甚少,因此,学习环境中的物质呈现形式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校园建筑、教学实施及教室布置、承载的精神和气场在彰显着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通观国内近几年的大学校园,从外在形态上看确实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其中缺少对英语教育的规律性和本质性特点的体现,不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实施方面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英语教学的特点,忽视了英语教学活动效果对教学空间环境因素的要求。国内大学英语课堂普遍采取固定座位形式的教室且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教学信息的反馈。为了弥补显性英语课程教学在教学环境上的局限性,可在教学楼内、学生宿舍楼及学生食堂等场所设立英语文化长廊或张贴英语海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同时,使学生在充满英语学习氛围的空间环境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第三,从精神方面来看,包括体现集体行为风尚的高校校风、办学过程中教员逐渐形成的鲜明浓郁的教学观念、师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模式等对隐性英语课程的影响也是十分关键的。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天津天狮学院外国语学院的20名英语教师就英语课程的认识和参与度进行了考察,发现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目标和英语教学大纲为载体的显性课程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衰减,而反映在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中呈现的师生角色多元化的隐性课程在教师心目中拥有较高地位。对教师进行考察后,笔者又对该校两个年级十个不同专业的327名学生对英语课程的认识和评价进行了考察,从反馈结果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教室为媒体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无法满足学生日渐丰富的个人需求。相反,就隐性英语课程的影响力来看,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体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作为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教育力量,精神方面的隐性英语课程无形地支配着高校师生的行为和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校方要精心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影响力,使教师乐于在课下通过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意识,并敦促学生将想法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让教师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帮助学生摆脱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吃不进、吃不消和吃不饱的状况,跳出“费时低效”的怪圈。

  隐性课程本身即是一个开放的议题,我们应该以一个开放的胸襟和开阔的眼光来探讨隐性英语课程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从高校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是存在于教师和学生心理,存在于学校的文化、制度和管理中,乃至暗含于显性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在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中起着实质性作用。对于这点,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束定芳(2004)曾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发现,学生并不会吸收课堂上教授内容。我们再怎么努力去教某一语言形式,我们仍无法保证学生一定会在某一时间学会这一语言形式。学生不但经常学不会明确交给他们的东西,反而会学会并没有交给他们的东西”。大学英语课堂是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而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英语学习氛围的主渠道。通过这一渠道,不仅可以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英语学习,而且能够高效地传播语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英语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全校上下全员齐心协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化特点来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现实《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大学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的要求,为我国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人才。

  [2]唐晓杰.西方“隐蔽课程”研究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现行课程标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具体落实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重要措施,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开发校本课程并不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失去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选修课”、“活动课”为校本课程开发观念的生长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

  英语校本课程主要包括英语限时听力训练、英语视听、英语会话、英语角、英语语音、英语阅读、英文歌曲欣赏、社会语言能力、即席表达能力、活动能力。国家英语课程主要包括对话、课文阅读、写作、听力(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不难看出,英语校本课程与国家英语课程共为一体、互为补充。它们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又密不可分。实践中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通过多种教学途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五个方面的问题:①满足学生实际发展要求。了解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互动显得尤为重要。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培养他们把自觉思考、主动汲取知识当作责任的意识。③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多种媒体手段,还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④考虑学校实际可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⑤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针对师范院校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侧重两个方面: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对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语音和语法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也是徐州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来说,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教师,发音准确清晰是起码的要求。就一段时间以来的调查研究发现,苏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英语语音和口语基础较为薄弱,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一本简明易懂便于掌握的英语语音和基础口语教材的出现就显得很必要。一直以来,语法都是英语学习者和教授者所面对的一大难题,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要熟练掌握英语语法知识,更要灵活运用,找出合适的讲解方式。现在的语法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还满足不了师范院校的实际需要,不够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以后的发展。所以,面向师范生的英语语法教程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英语是世界通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作为跨文化语言教学的英语课,只有把英语当作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标是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兴趣是做任何事情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英语课上,教师可以适当地教唱一些英语歌曲,从Two Tigers,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到Mary Has A Little Lamb,还有一些经典的英语歌曲的欣赏,旨在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教师有选择地挑选英语报纸、杂志,如:English Weekly、the21Centry、China Daily等报刊中的部分文章介绍给学生。这些文章大多是原汁原味的,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另一方面也增长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并且在阅读中增加了词汇量。随着Internet的迅速普及,英语学习的另一条快速通道就是网络。互联网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网站介绍给学生。另外,电台、电视台也是很好的学习途径。

  一是英语课文背诵比赛,二是英语话题演讲比赛,三是英语小报、墙报设计比赛。

  长期以来,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把英语学习错误地定位成试卷高分的获得上,忽略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这个重要性质,因此总是不能走出哑巴英语这个怪圈。为了改变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英语学习,为学生制造一个使用语言的情景和氛围,变得越来越重要。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在一定的情景里用英语,在参与中领会学英语的真谛。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校设计了以上体验型的校本英语课程。学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比赛的内容可以是本学期学过的一定范围的课文,或者是一个指定的话题,如:My Favorite Book,Why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English等。比赛的过程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这和新的课程标准是一致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我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很较强,他们做的手抄报版面设计合理,内容详实,图案精美,而且制作的热情也很高。通过比赛的形式,不仅可以调动他们查找信息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一是英语角,二是英语笔友,三是英语原版图书阅读,四是英语广播,五是校园标识双语标注,六是校园英语900句。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交一些英语的笔友,让学生在与外国同龄人沟通过程中练习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学校定期开设英语角,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些话题让学生进行英语会话,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English learning?Which is more important,to develop the industry or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大量地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有助于学生学习用英语方式去理解,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出现,语感得到培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词句得以更快更好地积累,自然写文章也会轻松许多。英语广播可以营造校园内浓厚的英语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地接受,应用这门语言。鼓励学生将校园中的文明标语,树木花草及公共设施等处的标识用英语翻译过来并形成双语标注。走近生活,逐渐形成时时有英语、处处有英语的氛围。

  总之,目标只有一个,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国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1]崔刚,罗立胜.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不言而喻的密切关系。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了解着这一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基于此,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时下使用的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各类大学英语考试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远远不够。这就使得大多数中国大学生不能用英文自由流畅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要求》提出:“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单一的文化知识讲授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Cul-tural Creativity)目的。陈申认为,文化创造力是指在外语教育中,通过本族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学习,逐步获得的一种创造力。具体到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中,就是以中国文化为前提,在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中产生与发展而来的一种创造力。何自然( 2001)也认为,学生可以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创造性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独特的文化,构架不同文化桥梁,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其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大学英语的未来发展方向:若不久的将来,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目标在高中就能够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又当如何?此外,社会对各行各业对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若仍定位在“继续夯实基础”这一点上,是否跟得上时展步伐?因此,《大纲》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贯穿大学英语学习始终,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两个部分。提高阶段的课程,即为后续课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是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完成了入校前两学年的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之后,针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的延伸性,提高性的英语课程教学,以达到《大纲》提出的“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的要求。它也使得非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实现了“四年不断线”。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挑选适合的后续课程。后续课程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即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样的划分方法杜绝了一部分学生在通过四级考试之后将英语完全放弃,导致英语能力下滑的现象;且这样也提供给学生更多满足其兴趣爱好及需求的课程,以兴趣和需求为导向,使其获得更多接触实用英语的机会,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我们在开设后续课程时,要把握的一更正这样一种观念:后续课程仅是一二年级基础课的补充。其实,它更是基础课程的必要延伸,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英语实际英语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任课教师在后续课程的设置,课程设计等过程中都要更为细致和高效,要提高后续课程的质量,必须在课程设置时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授课模式,否则,后续课程的开展就不可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只会沦为学生混学分的一个“捷径”。

  笔者所在高校为省属师范院校,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教学改革深化过程中,我们也在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对已经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基本要求”的非英语专业文理等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后续课程。特别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了解的学生。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时下使用的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各类大学英语考试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远远不够。这就使得大多数中国大学生不能用英文自由流畅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学习出现了“只知课本事,不知身边事;只知国外事,不知中国事;只知语言事,不知文化事”的倾向。所以,中国大学生总体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比较低下,在进入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时,自然而然地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发现,我们的学生小学中学地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连最简单日常的英语问题都无法回答,更不用提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了。如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们十有八九都说是“Milk and hread”,事实上大部分人常吃“中式早餐”,却不得不在这里“撒谎”,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馒头、豆浆、油条等最常见的中式早点。直到笔者撰写此文时,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随着近几年“国学热”浪潮的不断高涨,中国的外语教学及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们包括笔者本人,都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传统文化表达能力提升更加关注。之前的大量研究都得到了这样一个相似的研究结果:由于多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确实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把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化这一契机,在进行后续课程的设置时,我们也充分地考虑到设置此类向学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更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结合了当前中国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力较弱的现实状况以及《要求》中提出的“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不断提高,保证学习者在整个大学英语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的要求,探讨后续课程一《说英语游中国》的课程建设,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通过“游历”中国,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力,实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双赢。

  认知教学法强调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有意识的材料和学习。这样才能避免被动接收.最终培养起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认知教学法强调: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其所面对的语言材料与他本人的常识,经验等联系起来,来选择最真实的,最恰当的情境来进行教学。语言技能的习得会随着语言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的使用渐渐达到灵活使用的自动化发展阶段。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的课堂练约有这些类型:角色表演,故事讲述,口头报告,群体讨论等。另外,在教学中试听教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这是实现外语教学情景化、交际化的重要工具。另外,认知教学法也认为口语,书面语是相互促进的,应该同时发展从而增加强学习者的语言感受力。最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新的学习任务是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传授新的知识。母语毫无疑问是学生共有的知识,应在教学中广加利用,必要时可将本族语与外语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现象。而且,基于母语基础,学习者能符合逻辑的分析外语及其附带的文化价值,最终找出两种语言间的异同点。研究显示,特别在阅读方面,外语的认知过程取决于母语的认知过程。“说英语游中国”的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这些认知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说英语游中国”的课程宗旨在于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拓宽其传统文化的视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最大限度增强其人文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表达能力和文化创造力,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中更有效率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说英语游中国”,课如其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此课程以教师的讲授为辅,学生的充分参与为主。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课上会有教师的准备性的“输入”继以介绍传统文化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真实材料的展示分享,之后通过口语表达、分组讨论、导游词写作等加强理解记忆。课下进行各种自选主题或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视频短片拍摄,特定主题演讲等,介绍中国书法,绘画,民俗民风,或是旅游景点等。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同自己在亲身游历神州大地,以这样一种轻松有趣方式达到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能力目的。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本课程主要坚持由易到难、实用至上的原则。如以旅游英语口语基础,为开头几讲,作为后面探讨其他传统文化的基础,再选取中国饮食文化,茶酒文化,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中国特色文化内容进行讲授。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内容,也是他们在走向社会后最可能频繁接触的话题。甚至,在选取某些特色的中国旅游地,如杭州、北京、西安、丽江、等进行介绍时,笔者也选取了学生们生活的城市一古都洛阳,并结合当时实际,做了洛阳牡丹文化旅游节专题,让更多的学生在文化旅游节期间成为能够用外语更好地向八方来客介绍洛阳文化,牡丹文化的出色的志愿者,使他们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英语学习的信心,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估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以形成性评估为主。考核采用百分制,具体分值如下:

  形成性评估占70分,由出勤率10分、随堂翻译10分、口语表达20分(2次)、实践活动20分(视频拍摄,定题演讲等)、导游词写作10分组成;终结性评估占30分。期末考试百分制试卷得分折合30%计为终结性评估成绩;本课程最终成绩为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成绩之和。

  通过阅读简易读物,大大帮助了学生对简单词汇的学习与掌握。在高中阶段,基础的词汇与英语语法知识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础,是衡量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准。通过简易读物的阅读,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大大提高英语的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作者的思路、手法而创作出相对地道的英语作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水平与运用能力。

  通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相对狭隘的英语视野。通常,高中生学习英语仅仅局限在课本有限的知识中,对于学生的阅读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将简易读物融入到英语课程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英语学习的兴趣,并进一步扩展对英语国家本土文化和历史的学习。

  将简易读物引入到高中英语课堂的学习中,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将同学们带入到真实情景与语境中,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上述中已经提及到,通过简易读物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全面地提高综合素质。

  在阅读中学习英语,可以从书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地理与历史知识,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帮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一种十分有效与快捷的途径,通过转换视角,转变思想,比较东西方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将英语简易读物融入到高中英语课程中,通过有效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完成课本中必要的学习与练习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首先,老师可以阅读一部分,注重对语音、语调、重音的区分,并且尽量贴近英语国家说英语时的方式与语气,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模仿与朗读,从而养成很好的朗读习惯与学习方式。众所周知,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与人沟通,因此良好的英语口语水平是衡量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在课堂中阅读,就可以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与阅读质量,并且老师可以随堂进行更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老师的朗读也同时感染了学生,可以增强他们朗读的激情。

  如果单纯靠课堂中有限的45分钟,对于学习英语、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和口语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还应当布置一部分的阅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学生每天都保持一定简易读物的阅读量,有助于他们英语阅读水平的稳健提高,让他们一直保持在对英语阅读的熟悉感觉和气氛中,避免对英语产生生疏。

  近年来,英语写作研究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热切关注。这些研究为如何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和提高学习者英语写作水平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首先,自美国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元认知概念后,他在1979年提出的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研究中。Devine、Railey和Boshoff(1993)通过试验研究提出元认知和二语写作成绩之间有潜在联系,这种联系对二语写作教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提法已经问世就在国内得到了强烈反应。吴红云、刘润清(2004)在Flavell的理论框架中探索了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构成要素,并重新建立了二语写作元认知的理论框架图。该研究为国内第一项已发表成文的写作元认知实证研究,它发展了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框架。王文宇、文秋芳(2002)分析研究了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的关系,认为二语写作过程具有双语特征,即母语与二语同时参与思维,不同思维活动中的母语参与量不等;母语思维量随二语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但不同思维活动中的母语参与量个幅度不等。因此要提高二语写作水平,就要尽可能降低母语思维的参与量。

  有的学者从学习动机因素探讨影响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原因。语言学家H.Giles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是学好语言的决定性因素,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积极认知。“(语言学习的)动机指的是个人努力程度,加上达到目标的愿望,以及好的学习语言的态度的总和”(Gaidner,1979), 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推动,引导和维持英语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力量和机制,Gardner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学习外语的两种动机:整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教师认为写作没有口语重要,认为学生都有基本的写作能力和技巧,因此不怎么重视写作。而事实上,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学好英语的一大障碍。

  尽管教学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不可否认,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固守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延续使用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他们虽然不辞劳苦,但教学效果却无法令人满意。

  根据笔者的调查,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教授写作课是因为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有畏难情绪。如果全批全改的话,教师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要进行必要的点评和拓展,这让有些教师谈写作课而色变。

  写作授课的实践性非常强,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为主。但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对高职院校英语写作的定位存在着偏差,依然沿用教授其他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让学生作笔记,这自然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英语写作感觉无用、枯燥并因此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更严重的是,学生不仅对英语写作提不起兴趣,甚至还会因此讨厌英语这门课程,丧失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反映在英语写作方面就是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特别是语法方面问题较多。很多同学写的作文句法错误百出,而且中式英语现象十分普遍。

  英语写作课程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基本的写作技能,因此,要特别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就教学管理而言,从课时、教材等方面对此课程都要有所倾斜,从而调动教师教授该课程的积极性。

  针对学生厌学情况严重这一不争的事实,教师要尽各种努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一是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己备课,用PPT在班上演示,然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效果非常明显。二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在学习Minutes(会议记录)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模拟的商务会议,让同学们做会议记录,然后对其进行点评和讨论,收到了比单纯课堂讲授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将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在课堂上大胆实施。

  现代教学改革中最为人称道的即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转变,比如,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作用的转变,学生作用的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等等”。

  在传统的思维中,许多的学生和老师普遍认为作文的批改只能由教师来完成。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批改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时代。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多数教师无法做到篇篇批改。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批改,使学生从配角转化成为主角,由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作文批改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既可以由教师全班示范批改,学生自批自改、互相批改,也可以分小组批改,还可以由教师抽查批改。

  总之,非英语课程的教学的改进需要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写作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要以互动的教学方式创造学生参与写作教学活动的环境,增强团队意识,促进相互学习,互相带动的课堂氛围;指导和检查学生课外的写作学习,鼓励学生因人而异地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掌握作文的评分标准,学生学习作文评分标准的过程是语言认识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批改作文,使学生从配角转化成为主角,由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1] 黄源深. 好的作文是“写”出来的――英语教学谈之二[J].外语界,2006,(5):13-15.

  [2] 王初明.运用写长法应当注意什么[J].外语界,2006(5):7-11.

  [3] 冯克江.试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07(15):120-121.

  [4] 玛丽埃伦?韦默.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学实践带来的五项关键变化(洪岗译)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 龚亚夫,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何广铿. 英语教学法基础[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机电类英语课程是为经过一学年的基础英语学习的高职主修机电类专业的在校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英语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一定的专业英语学习,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能力。在探讨对机电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主要对校内的有关专家、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天津第一机床总厂等企业的部分专家进行了咨询走访。多数专家、教师认为,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型教育的知识传授应注重基础知识;而在基础知识传授方面应以应用为主线,适当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课程内容设置在知识的传授上不求多求全,力求与专业紧密结合,选材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及知识的普及性,力求基础性与专业性知识兼顾,教学中注意降低相关专业知识的难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最终达到终极学习目标,为未来岗位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基于专家们的意见,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机电英语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教学内容更贴近未来职业岗位需求,课程教学采取理论知识+技能培养的模式,与专业知识紧密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程内容设置注重与专业领域知识紧密结合,选材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力求基础性与专业性兼顾,注重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因此我们说,机电英语课程的定位应是集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英语知识于一身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在未来职业岗位中基本能运用专业英语知识服务于岗位需求的教学。

  目前我们使用的机电英语教材比较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已不能满足我们目前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教材作为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满足教学改革和未来工作岗位对学生需求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因而我们的教材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须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及岗位需求,注重学生专业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以下是对国内同类或相关专业部分教材的对比分析,从教材内容设置分析来看,教材各具特色。

  鉴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根据调研分析以及实际情况,我们应根据社会岗位需求培养人才,教材的使用更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未来岗位的需求开发建设。因此,建议机电英语课程的改革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课程重新定位机电英语课程可作为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应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机电专业领域英语应用技能为主要内容,融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一体的专业英语课程。本课程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结合机电专业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在学生完成公共英语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扩展其在机电领域的英语词汇量,熟悉相关专业术语,掌握科技英语常用的基本翻译方法、技巧,达到能借助工具书等阅读相关专业英文资料,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

  (二)教材内容要重新整合、合理设置在教材的开发建设方面,内容设置既要考虑该专业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又要充分照顾高职学生起点低火狐电竞官网、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同时还得合理安排前面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克服内容多、知识面广、课时有限等问题,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机电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应以机电类岗位工作对应的能力要求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设置可分理论教学模块和实际操练模块,重点进行阅读、翻译和应用写作三个理论教学模块的学习和实操模块的训练,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将所学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终极学习目标。阅读模块可通过对学生由浅入深的基本阅读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能在未来岗位借助英语工具书查看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正确理解把握所读信息,从而及时了解专业、行业发展动态及换代产品。翻译模块通过对学生由词到长难句等翻译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能借助英语工具书进行基本的长难句翻译或段落翻译。写作模块通过学生学习函电的格式、专业词汇及常用术语、行文方法与文体,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具备理解与模拟套写有关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三)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考核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过程等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评价形式: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和知识程度不同,课程适合采用过程考核+实操考核+期末终结性笔试的考核方式。平时形成性考核占40%,实操考核占10%,期末终结性笔试占50%。2.评价标准:考核评价标准表

  (四)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初次接触专业英语,注意要适度放慢教学进度,而在学生逐渐了解了专业英语的特点、句子结构特点以及一些基本的专业词汇、专业术语之后,再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精心安排教学进度,有利于学生对机电专业英语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机电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学习,它主要侧重于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结合比较多。因此,该课程仅限于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应多尝试实践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素质。

  本专题的13篇论文皆以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为背景,以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如何应对新课改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为主线,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那丽芳、秦本彬以云南几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教材、学生试讲及教法、师资状况,从课程设置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两方面阐述如何优化课程设置以面对新课程观[3]。王来喜教授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应对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包括“同时使用两本教材”、“开展小组研究项目”和“写学期论文”[4]。虞洁在解读《英语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的基础上,对华东地区几所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概括进行访查,总结教材、教法及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将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微格教学、教师口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细类;分散、延长教学实践时间;利用课堂示范教学等[5]。董岩紧扣新课程标准,对改革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性、教学评价手段的科学性展开探讨。各项对策具体直观,值得高师院校借鉴[6]。

  本专题共有七篇论文围绕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实施采用的教学法展开研究。其中四篇论文力推任务型教学法。周晓琳提出“树立源于中学、高于中学的教育理念”,提倡“强化探究性教学”以应对任务型教学法对传统教学理念、高师教学法教师和学生的挑战[7]。另外三篇分别对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和协商教学在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使用进行论述。陈少薇认为“反思性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师生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师范生批判反思能力,有效地将英语教学法思想内化为教学能力。”[8]应丽君教授针对现行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论述和归纳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意义并付诸实践,取得良好成效[9]。刘夏芬教授建议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学校管理者、学生三方的协商,优化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提高教学质量[10]。

  在本专题中,笔者所谓的教学手段是指学校教学设施、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该专题的七篇文章均为实证性研究,包括微格教学、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信息技术、QQ空间、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在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极具时代性和前沿性。研究结果多以试验数据形式呈现,彰显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对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远程教育应用于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可培养师范生反思性学习和“教学行为研究”的能力[11],为从教以后开展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微格教学、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中的“虚拟”和现实的教学终究还是存在差距的,特别是师生角色的虚拟如若运用不恰当则会出现游戏效果,导致“劳民伤财”。

  本专题的四篇文章将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与国外教学或学习理论结合研究,为我国英语师范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言献策。陆晓彬深入论述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培养的多维切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强调评价的多元性[12]。李金妹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教育经验观和“从做中学”两方面探讨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加强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启示[13]。苏秋萍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大属性与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强学中的互动、学生多层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从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学法、环境等多方面全方位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革途径[14]。

  虽然关于教师培养(本文专指教师职前培养)的专题研究论文只有三篇,但是,教师培养的话题却贯穿于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各类相关研究的始终。究其原因,是这门课程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英语教师所决定的。然而,现行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重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讲解,轻理论与实践结合训练;教学法教材陈旧、单一;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未变;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等问题具有普遍性,成为制约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师范生的瓶颈。针对已成共识的问题,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纷纷提出应对策略。盛红梅教授从哲学的高度提出并倡导新的课程观、时空观、主体观、评价观,为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如何更好的培养未来英语教师开创了新思路[15]。赵晓光在加强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师范生从教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力保课程目标的实现[16]。郭粒粒从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习规律、情境教学的运用、多元化评估体系的建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四个方面开展对策研究,为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指引方向[17]。姜忠平、黄衡田二位教授围绕新课改下高师英语教师教育问题提出贯彻四类目标:“情谊目标”、“技能目标”、“认知目标”、“审美目标”和发挥三项教育目标功能:控制功能、引导功能、激励功能,以保证英语师范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18]。

  基于上述对新课改实施以来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相关研究论文的梳理与简评,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各项研究对高师院校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该课程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且论述客观。在感性和经验层面充分肯定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在英语师资职前培养方面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但是对其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缺乏论述。同时,普遍承认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体系、课程资源、课程评价、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但是,各种标新立异的对策多数处于理论构想阶段,尚待验证。#p#分页标题#e#

  研究方法以简介性和经验性研究为主,缺乏方法论研究、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型的科学研究。在已有研究中,实证性研究论文只有十篇,而且其研究成果有待论证和推广。所以,转换已有研究范式,开展多维度、多手段的科学研究成为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应该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调动学科教学论课程的一线教师,大力开展行动研究;同时,调研师范生的学习需求与社会的就业需求,以需求分析为出发点进行实践研究。以此模式能够促使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的研究由单纯说理走向理论与实践更完美的契合,凸显该课程的实践性特征。

  内容多样但缺乏深入性和时代性由汇总图表数据信息可以发现,尽管该领域的各项研究从八个维度开展,但是仍然存在盲区。例如,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材开发;与其它高师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的结合;与其它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跨学科研究等专题。所以,以普遍联系的哲学观为方法论依据,开发上述专题研究是可行的。此外,国内外对比研究、课程评价研究虽有涉猎,但是不够深入,尤其是对比研究缺乏时代性和全面性。只有发展的观点才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竞争的优胜劣汰。所以,对比研究既要研究国外该课程改革的历史又要洞悉其最新改革动向,去粗取精、求同存异才能更好地为我所用。课程评价研究等新专题应紧跟国内新一轮教育改革步伐,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2007年9月27日教育部高教厅公布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的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将大学英语教与学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上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更新观念,也应当看到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第一,在教材选用制度上,我国采用多元化教材,改变长期使用一套教材的做法,根据学生的高、中、低水平,采用不同的教材。第二,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更注重了教与学的互动。第三,进一步深化分级教学,实行高、中、低班小范围内的滚动制,坚持分级、分类指导,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英语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第四,为了使学生在英语学习四年中得到不断的巩固,有些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口语、语音、听力、翻译以及文学欣赏等选修课。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听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首先,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以黑板、粉笔、书、老师加课堂的方式为主。由于学生数量多,基本上是大课授课模式,老师只能是围绕着测试内容授课,讲讲语法、翻译,课本的内容及课后练习。任课老师并不能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不能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

  其次,在大课堂中,英语口语的锻炼也是很难的。第一,是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老师并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的要求,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第二,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也许会觉得教师讲课速度过慢,或者讲的内容是自己知道的,从而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第三,目前大学英语的讲授大部分是按照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来制定的,由于四、六级考试对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检测不够,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使得一些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从而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在技术上应易于实现和操作;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1)学校教务部门和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外语老师所肩负的使命应是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应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纲领,“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由此可看出,我们的教学理念应从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从英语沟通能力和应用能力两方面扩宽学生的思维,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彻底性。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目的地。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分班授课,并要采取大班授课与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这首先就要完善传统的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与教师的辅导,使教师更具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互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英语教学朝着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积极地将两方面的长处恰当地组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是当务之急。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另外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评价体系,大多数学校都是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口试、平时成绩、作业记录;而过程评价则采用课内外活动记录、网上自主学习记录、座谈和访谈等工具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估。这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教师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际有效的学习方法。

  (4)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平台是很难充分发展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依托现代教育媒体,在大学校园开辟第二课堂,使得能力不同的同学得到不同的训练,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会得到提高。

  首先,学校可以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外语课外兴趣小组。如外语演讲、外语歌唱比赛、话剧社等小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其次,充分利用外语广播资源。学校可以在课间或者用餐时间播放英语广播、新闻或者电影剪辑及歌曲,使学生经常处于外语的氛围中。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调频让学生自主选择频率,或者在老师的协助下自己为电影配音、采访,然后通过广播播出,以此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也是许多学校都比较常用的学习方法--组织英语角。英语角是目前最具规模也比较具有成效的一种外语学习组织,教师更应利用这种学习氛围,经常的指导学生利用好图书馆资源、音像资料和网络信息,在夯实英语学习能力基础的同时也很好的提高自我的语言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延伸,开发他们第二语言习得的潜力。

  大学本科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最有可能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推进大学本科的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跨世纪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无论障碍有多大,这条路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孙阳,曾苹.新世纪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探索[J].名家观点,2010.

  [3]王晓玲,王国鹏.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

  [4]周心红.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一种设想[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