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电竞网站英语教育课程范例6篇
发布时间:2024-03-25 00:18:18

  火狐电竞网站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学习资源是核心载体。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获取,需要在一定的学习资源引导下取得。优化文本资源,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视野,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还能够为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提供更多的渠道,便于激发他们的多元化学习思维。

  通过发挥好学习资源的引导生成作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和优化学习资源,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资源,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学习和感知语言知识。我们在优化和丰富语言文本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发挥文本资源的引导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本语言的内涵;第二,拓宽语言学习渠道,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运用网络资源、英语报刊杂志等,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感受英语学习的时代性和生活性;第三,鼓励学生积极融入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理解感悟能力。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知识。

  老师可以利用辅导时间进行思想教育,鼓舞学生的士气。比如每次早读前可以抽一点时间进行与个别学生的晨间谈话,谈一些学习方法,谈一些班级情况,谈一些做人原则。这样,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鼓舞他们的学习士气,使他们感受朗读英语的乐趣。

  新课程中提出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级别目标,为了尽可能地完成教学目标,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素质。在英语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的时代,教师要从权威性的教导者,转化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甚至是合作者,首先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具体包括渊博的英语专业知识、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同时应具备丰富的辅导和支持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同时宽宏的心胸、耐心的性情也不可缺少的。新时期英语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应当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新课程的英语课本中包罗万象,十分具有时代感、思想性和真实性。新时期英语教师要积极地为自己创造后继教育的条件,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同时,学校可以实施双语教师培训,推广双语教学和英语老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要求外籍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教师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教学中的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充电”,通过自学、互学、进修等多种学习渠道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及英语教学水平,才能把学生带上良好的英语学习轨道。

  我国的远程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由过去的面授和远程辅导参半的形式转变为更多依赖于远程教学的形式。其中,在线课程的建设则是远程教学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一环。一些开源的学习管理系统 (LMS)如Moodle和Sakai的出现使得在线课程的开发有了坚实的平台支持。利用这些免费的开源平台,远程教育机构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由于Moodle基于PHPMySQL+Apache架构而Sakai基于J2EE架构,所以“从技术的角度讲,它比Moodle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可复用性和安全性都更强。”[1]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最终选择利用Sakai来开发自己的第二代网络课程平台。自2007年以来,北邮网院已经基于Sakai开发了十几门完整的在线课程。本文介绍的就是其《大学英语第二册》网络课程的建设情况。

  在线课程在开发之前首先要对其框架做整体构思,其中一环就是找到适合的理论架构,恰当的理论架构可以用来指导整个开发过程。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外语教学课程,所以在开发过程中结合了相关的课程设计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分述如下。

  我们在开发在线课程的初始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要使课程适合学生的自学,真正摆脱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其实,教学设计模式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争论。不过,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目前则又出现了颇为流行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明显是要融合前两种模式的优势。这种双主教学设计模式使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的教学分支[2]。可见,在线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有学者指出“大多数教学系统都忽略了学习者个体之间在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学习目标和学习风格方面的差异” [3]。这种“无差异教学”的模式难以照顾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之初要对学生的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做一个综合分析。学习风格指的是学习者在获得和处理信息时具有的特点、优势和喜好[4]。如果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着严重的分歧,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5]。本课程采用了流行的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FSLSM)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这一模型包含四个维度,即“感官/直觉”(Sensing/Intuitive)、“视觉/口头”(Visual/Verbal)、“积极/思考”(Active/Reflective)和“连续/全面”(Sequential/Global)[4]。Felder和Soloman(1997)则基于这一模型开发出了一个学习风格量表(ILS)[6]。我们将这一量表进行汉化后,通过电子邮件分发给一些学生,并对回收后的量表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学生多为感官型(偏好具体、实用和程序化的信息)、视觉型(偏好图表和图像,寻求信息的视觉体现)、积极型(偏好尝试,喜欢集体协作)和连续型(偏好直线有序的信息表达方式,通过细节来了解整体)火狐电竞网站。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在线课程的时候要多使用直观的媒体表达形式,知识模块最好是直线型有序地安排。另外,由于远程学生多为在职人员,他们经常是利用较短的空余时间来学习,所以模块的时间也不能过长,一般来说每个模块提供10-20分钟的内容即可[7]。

  本课程的设计不仅借鉴了一些课程设计理论,还考虑到语言课程的特点,参考了最新的语言教学理论。我们主要借鉴的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交际语言教学”理论(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8]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9]。根据Ellis(1990)的观点,判断教学活动的交际性程度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看。一是交际目标,即交际活动必须具有真正的交际目标,而不是训练语言本身;二是交际需求,即交际活动必须让学生产生交际的渴望;三是注重内容而非形式;四是语言的多样性,即交际活动必须让学生使用各种语言形式,而非某个特定的语言形式;五是没有教师的干预,即交际活动必须在学生之间开展,而非在师生之间开展;六是不控制语料,即交际活动不控制学生使用的语言[10]。这就要求在线课程要多设计和实际交际相关的活动,而非单纯的语法、词汇讲解。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本科学生需要参加统一的学位英语考试和网络教育英语统考,所以在线课程也有必要兼顾到这一点。这就需要课程设计者平衡好“应试”与“应实”两者之间的关系。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则是对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只是更强调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该教学法相信,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之上,而不是正在使用的语言上时,他们会学得更好[11]。这就要求在线课程包含恰当的任务,使得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基于对上面这些理论的研究,我们确定了本课程要达到的几个目标,即“易用性”、“模块化”、“实用性”、“交互性”、“趣味性”和“形成性”。最终我们完成了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图,如图1所示。 br>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在进入课程之初先要学习“课程导学”,从而掌握课程的学习流程,然后进入“单元学习”,最终参加“期末考试”。学习活动主要发生在“单元学习”这一环节,这也是在线课程的主体。单元学习由7个栏目组成,分别是:①预习模块,②课文学习(因为课文较长,所以把课文按照意群划分成了好几个段落模块,这样就可以避免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过长),③复习模块,④实时课堂,⑤统考直通车模块,⑥学位英语练习模块和⑦阶段作业。图1中的红色线条连接的内容为必修内容,绿色线条连接的内容则为选修内容。这种设计缘于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的考虑。

  下面具体介绍本课程从哪些方面来实现预定的设计目标,而具体的平台开发步骤则不在讨论之列。

  由于网络教育的生源复杂,英语水平高低不一,且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这就要求网络课程突出“易用性”。易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次,每个单元基本上由“Preparation(课前准备)”、“Text(课文学习)”和“Summary(总结)”组成,其中的“课前准备”模块对课文的背景知识做了介绍,并设置了“课文前测”用以检测学生的现有知识,见图3。

  第三,文章里的重要词汇用红字显示,鼠标放在其上则会显示中文释义,并对某些重要词汇、词组做了进一步解释。每个段落都有中文释义和语音朗读,点击按钮即可浏览,如图4所示。

  第四,课文学习模块由“问题引入”、“听读段落”、“精讲课堂”、“词汇总结”、“趣味活动”和“模块后测”组成。课文学习模块之后设有课文总结模块(Summary)和课文后测,对文章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和练习,见图5-6。

  第五,阶段作业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答题中的错误给出反馈,让学生可以做针对性的训练,见图7。

  第三,在“课外学习园地”栏目下设有“英语歌曲”、“英语新闻”和“影视片断”等内容,这些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另外,课程还设置了交际英语动画栏目,见图10。

  由于本课程的课文较长,再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学习习惯,故而将每篇课文按照意群分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形成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这就是课程的“模块化”。如图11所示,第一单元的课文被分成了4个模块(Part one-Part four)。

  首先,在课文讲解中穿插交互活动,见图12。其次,每学期都设有大量的网上实时课堂,见图13。第三,课程还提供在线论坛,QQ群等交流方式。

  由于网络教育的本科学生要面对两大英语考试,即“英语统考”和“学位英语考试”,所以本课程每个单元的最后两个模块就设置了相关内容。另外,我们还开发了统考模拟练习系统。课程的阶段作业系统会对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反馈、解析,见图14。这些都突出了“实用性”。

  课程考核强调“形成性”。网络教育时空分离,很难监控学生的自学情况,单靠期末考试无法控制学生的学习质量,故而本课程突出“形成性”考核。每学期设置10次作业(8次客观题,网上提交,可以反复做;2次主观题,邮寄给相关教师)。课程总评由阶段作业(30%)、出勤(10%,主要包括实时课堂出勤、登录在线课程时长、论坛参与情况,由平台系统自动记录)和期末成绩(60%)组成。图15显示的是是总评成绩的构成情况。

  本课程开发历时一年,自2008年投入使用后深受学生的喜爱。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非常适合自学。这也是我们开发课程的初始目标之一。在线学习的学生比以前使用简版课程的时候有所增加。从近几次的期末考试成绩

  来看(见表1),本课程的通过率稳定在80%左右,而未使用此在线%左右。再从学生参加网络教育英语统考的情况来看,使用此在线课程后学生通过率有着稳步的提高。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本课程的建设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借鉴了很多先进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念,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远程教育的实际情况限制,有些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比如,有些学生具有强烈的应试情节,所以只关注应试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学习。还有些学生基础太差,根本不愿意参加课程布置的活动,从而一直作为“旁观者”而存在。所以,即使我们已经认识到他们的这种“学习风格”,但是在线课程也很难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7] 葛子刚,杨丽华,马焕新.利用Sakai平台建立在线课程初探―以一门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S1): 145-148.

  为了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需要重新设置并进行调整。2004年10月,教育部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第一稿。2005年10月,教育部组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工作组,2010年12日递交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及系列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2011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只规范了教育类课程目标和设置。对学科专业课程没有进行设置。为了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并有效地执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河南省“校-地协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创新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英语双导师制”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教师和中小学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和实习工作,形成中小学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发展体系。

  “双导师制”主要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蕴含了3种“双导师”制度: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双导师制”的实行,将有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英语“双导师制”是指,让中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并指导实习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我们在设置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要突出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外语去获取外国课下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能用外语宣传祖国,介绍我们的科学文化。”鉴于以上观点。

  我们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专业开设英文课程: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还需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英译课程,例如: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等经典的英译本。让学生以自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根本,借鉴学习外国的文化,同时积极使用英语向世界传播和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和世界梦。

  英语教育实习采用河南师范大学的分流实习模式。学生自愿选择学术、应用和英语教育三个方向。选择学术方向的学生主要以考取研究生为目的,只要参加校内见习就可以,其余时间复习考研;选择应用方向的学生可以到外企和翻译公司等地方实习。选择英语教育的学生参加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类学生的实习时间都是一个学期。

  实施“双导师制”: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既有来自高校的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的指导;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小学、中学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三个方面。本文主要谈论前两个方面,主要探讨学习领域和相关模块。

  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小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我的国际影响力。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小学实习一个学期。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英文经典名著选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中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中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学听课指导,师范生到中学实习一个学期。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中学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国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当代时展的需要,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实施“英语双导师”制,探究切合我国实际的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提倡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型,努力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修订稿》在总体框架、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等主要方面基本延续了《实验稿》课标的思路,对某些具体内容做了微调;对任务型语言教学、课程评价等意见比较集中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对部分细则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地区差异情况的适应性,特别是对小学阶段教学指导的针对性;附录部分分别提供了二级和五级参考词表,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也更加丰富具体。

  《修订稿》除了体现各学科共有的特点之外,还体现出外语学科自身的特点,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理念更先进。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二是目标更清晰。在对原有五维目标进行微调的基础上,特别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提出具体的分级要求,提供了小学英语教学参考词表(423词),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三是方法更具体。突出体现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更具体,更符合当前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指导性明显增强。

  《通过英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基——英语课标修订组组长陈琳教授谈〈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载《基础英语教育》2011年第8期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减负”这个问题,本次课标修订有很大变化。从英语学科来说,“减负”主要是学习内容、学习量的“减”。修订后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的一些要求有所降低。另外,在学习的内容方面主要通过两个措施来实现“减负”:一是词汇量的降低,二是课题的压缩,同时,也应看到,“减负”不单纯是一个“减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贯彻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现“兴趣+有效”,使学生爱学、想学、有收获,不把学习视为“负担”,这就实现“减负”了。

  关于“任务型教学法”问题,外语教学的教学法问题,我们强调外语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以实践为主。尤其是小学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上,而不是刚一接触外语就讲授大量的如语法等语言理论,这一点是以前中小学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前的外语教学,教师用汉语整天在课堂上讲理论,教学生什么叫时态,什么叫形容词,什么叫副词等,小学生没有什么开口的机会。我们要打破这种现象,就要坚持实践第一。当然,理论也很重要,到一定阶段,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再去系统学习语法。我们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曾有这样的提法:“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曾有意见认为,我们只提倡一个教学方法,即“任务型教学法”,好像其他教学法都错了。所谓“任务型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日常教学里注重学生能用英语做什么,即用英语中的“Can do”来要求学生,我们要贯彻这样的理念:无论课内课外,让学生用外语完成我们设计好的任务。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情”的能力。为此,在修订稿中,我们对这一理念叙述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课标修订:小学英语有啥变化》,陈力,载《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2年第4期

  语言知识方面的主要变化:(1)对要求学生了解的语音、语调现象,明确提出了句子重读、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具体内容(原初中三级的要求)。对关注度很高的音标教学问题,此次修订仍未提出具体教学要求和建议,在学习进程设计上存在断层,留了点儿遗憾。(2)词汇:修订课标首次明确了小学阶段的词汇表,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423个核心词汇。这样,日常教学和评价检测等就都有了更明确的依据。词汇教学途径方面,修订版课标强调要在具体语境中结合音、义、形进行教学。(3)语法:修订版课标明确了小学英语语法知识的范围: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主要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四种时态;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简单句的基本形式。有了这个范围之后,小学语法教学就有了基本依据,有利于减少教学中的各种极端做法。虽然修订版课标圈定了小学语法教学的五项内容,但具体学哪些、学到什么程度,还得由老师们自己来把握。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教语法也要以理解意义为主,捎带关注一下词句的结构和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就可以了。不宜离开词句的意思、离开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讲结构、形式的条条框框。那不叫语法教学,更不适合小学生。二是要控制内容的量和深度。不必在教材中见到所谓的“纲内语法”就一个都不放过。如果能把教材中出现较多的、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常用的语法现象,结合具体语境去学习理解掌握,那就很好了。确实需要分析讲解语法规则的时候,也要立足意义,点到为止,不宜搬出语法工具书,把很多不适合小学的内容拿出来给学生“加餐”,那样会导致孩子们“消化不良”。

  《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解读》,郑文,李冬梅,载《浙江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新版课标充分考虑到小学英语师资现状,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单列出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语音项目、语法项目、功能项目和话题项目,减少了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话题范围,调整部分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对小学阶段的词汇(二级)提出了弹性要求,总量为600—700个,列出了423个基本词汇:删除了二级“话题”要求中有关植物、玩具、时间等内容。减少了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中学唱英语歌曲和歌谣的数量;将一级“玩演”中要求“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改为“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将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同时,从把握好语言渐进性规律出发,在一级“写”的要求中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词句”,在二级“写”的要求中将“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提前,凸显字母书写的基础要求;在二级“说”的要求中新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做简短叙述”;在二级“读”的要求中增加了“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短信息”等语言运用的要求。这样的调整是为了适当控制难度,并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有利于目标的逐步达成。

  新版课标针对实验稿在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的二级目标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案例等问题作了具体的补充和修订。提出“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评价形式。小学阶段的评价应以形成性为主,重点评价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小学高年级的终结性评价合理采用口试、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同时,还提供了大量操作性很强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例、评价方法与案例、技能教学参考建议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用英语做事”:能力导向的英语课标修订——专访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杨孝如,载《江苏教育研究》C版2012年第5期

  问:教育部决定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能否谈一谈为什么要在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程?

  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增加,对外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各种友好往来,已融入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面临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已使英语成为国际间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已成为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英语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加。由于社会需求的增加,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规模开始迅速扩大,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日益增加,据了解,目前学习英语的小学生已有1000余万。小学英语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师资培养、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一些专家研究了儿童学习外语的规律,经验表明,八岁左右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外语学习,不与母语学习冲突,效率较高。为了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在总结我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问: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开展小学英语教学?

  答: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研究制订新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根据过去小学开设英语课的经验和这次研究的结果,制订了《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按照这个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小学英语的评价应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不允许对学生英语考试成绩排队,并作为各种评比和选拔的依据。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短课时、高频率的原则,学校可通过长短课结合,课内外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要保证每周至少四次教学活动,学校可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安排。充分利用远距离教学手段和英语教学音像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条件较好的城市或地区,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利用英语音像媒体。

  从2001年上半年开始,中国教育电视台将播放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系列节目,以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能力,并制作部分小学英语电视教学节目,2001年秋季开学起定时和滚动播放,同时提供相应的音像媒体,供小学组织英语教学选用。问:如何解决小学英语教材?

  答:目前国内已有相当数量、各种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教育部在组织专家,按照《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现有教材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教材将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2002年秋季开始,未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小学英语教材将停止使用。新编小学英语教材须报教育部立项核准。鼓励研制开发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软件。

  答:目前要重点搞好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以解决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急迫需要。可开展转岗培训,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在职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合格后,可转岗从事英语教学或兼职承担英语教学辅导工作。各级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中小学教研室要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对在职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另外,加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努力扩大和提高师范院校培养小学师资的规模和能力。要继续办好中等外语师范学校。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举办英语专业班。中等师范学校要开设英语必修课。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可改建为中等外语师范学校。

  为吸引优秀小学英语教师,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鼓励政策。鼓励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小学任教。

  英语师资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要积极利用英语电视节目、录像带、光盘和录音带等资源,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开展教学活动。

  问:是否2002年秋季,全国不分地域,所有城镇以上的小学必须都开设英语课程?

  答:要求从2002年秋季起,城镇以上的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加强领导。要防止不讲条件,不顾教学质量,搞一刀切推进,也不应畏惧困难,无所作为,要看到从小学学习外语,对拓展学生视野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讲求实效,稳步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是否开设英语课及开设英语课的年级,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在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中,要保护和支持日语和俄语等其他语种的外语教学。

  问: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我国的外语教学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国子学”是我国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外语学校,主要用来培养“译员”,学成后排充各官府译史。随着与外国交往的增加,出现了一些外语学校和重视外语的洋务学堂。20世纪以前的外语教学主要以语言知识和翻译为主,教学目的从最初培养专门的外语人才发展到培养能利用外语从事其他专业的复合人才。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份之一。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语为中学堂必须而最重之功课。这一时期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临时应用,增进智能和知识积累。教学内容虽然仍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

  1923年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从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国民教育部先后颁布了13个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外语教学的目的逐渐趋于科学,由重视实用为目的转移到教育和教养为目的。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提出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习外国语之要义”“使得临事应用,增进智能”。1912年《中学校令实施规则》指出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运用智能力,并增知识”。1923年《新学制课堂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提出学习英语要养成学生欣赏优美文学之兴趣,增强听说读写的能力。1929年-1941年的课程标准均指出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为提高学生切实运用英语的能力,以英语为工具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1948年的《修订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建国前的英语课程从最开始的以教授语言知识为主,开始向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方向发展。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这一时期国家制定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总方针是向苏联学习,俄语教学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英语作为中学的一门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勉强维持的局面,对英语教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1956年教育部下发文件恢复英语教学,英语被列为一门重点学科,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951年《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的课程目标注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特别是对单词的记忆。其后相继颁布的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加强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教学还是以语言知识学习为主,强调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期间,我国的英语教学遭受到巨大的破坏,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粉碎“”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英语教学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目标由单纯的语言知识的学习逐渐发展到以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从增加思想情感教育,再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增加国际理解和世界意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形成健全的人生观。我国的外语教学由知识讲授观转向能力培养和素质发展观。

  我国的外语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20世纪以前的外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掌握。20世纪以后,由于国家对外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外语教学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但20世纪初的外语教学仍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英语课程的目标着重强调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同时初步提出了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课程开始由注重语言知识向注重语言能力的方向转变。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英语教学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我国的英语教学在注重语言知识掌握的同时注重语言能力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1993年的英语课程大纲首次提出注重情感教育火狐电竞网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的英语课程在注重英语工具性的同时开始强调英语课程文化性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