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和理想主义维基人
发布时间:2024-01-06 03:23:17

  首页电影阅读艺术戏剧音乐演出纪实新知专栏燃Ran美食时尚漫画视频节气专题爱乐读者俱乐部订阅电子阅读商城

  和大多数的网络形式一样,中文维基其实也是国外网络产物的一个汉化版本 ,只不过,在真正地实现了汉语语种的书写之后,中文维基成为wikipedia这 个庞大的百科全书计划中的一部分

大会和理想主义维基人(图1)

  2003年,当从事石油化工领域研究的时昭和几个维基人尝试着将他们喜爱的wikipedia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他们费尽心思地吊书袋很久,才找到了维基这个词——一部基于万维网写作的百科全书,至此,这个达到了音译和意译完美平衡的词汇开始了一场在中文互联网世界更为长远的旅程。

  和大多数的网络形式一样,中文维基其实也是国外网络产物的一个汉化版本,只不过,在真正地实现了汉语语种的书写之后,中文维基成为wikipedia这个庞大的百科全书计划中的一部分。Wiki一词来源于wee kee wee kee,1995年,wiki技术的创始人美国人沃德·坎宁安开发了这种在Web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的社群协作式写作技术的时候,把这句意为“快点快点”的夏威夷语缩略成了现在广泛使用的wiki。而wiki从技术变成了全书则是在6年之后,美国人吉米·威尔士决定应用这种技术,开拓一部人人可书写的百科全书。

  全书从开始就设立了全人类各种语言共同书写的远大目标,所以第一位中文维基人,应用数学硕士mountain在2002年10月第一次通过搜索引擎进入到的页面并发现了中文写作的页面之后,开始了中文全书的第一个词条的写作,而彼时的英文全书已经以超过4万条的条目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这目光中有惊喜、有称赞,也有来自普通用户和百科全书专家的质疑。

  国内习惯地把wiki和它的参与者翻译成维客,而这些中文维基的参与者更愿意称自己为维基人,这个带着点自豪感和满足感的称号更多的意味着一个共同写作的群体,而不是类似于blog中单打独斗的个人。目前,经过了两年多的发展,中文的书写者(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29398人,但是和英文维基将近40万的书写者相比还是非常少的,而在这29398人中,一个月编辑量10次以上的活跃的中文维基人只有100多人,和英文维基相比,这也是非常小的一个群体。目前中文维基的书写群体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65岁的退休人员,最小的是还面临着中考压力的初中生,书写者很大一部分是那些刚刚开始专业研究不久的在校大学生。而英文维基人多是30岁以上知识人群,至于专业程度,中文维基更是无法望其项背。

  已经超过了26万条条目的英文维基还经常面临着国外专家的质疑,有人将其比作是永远不知道前一个坐在上面是谁的“公共马桶坐垫”。这些质疑的对象是全书的书写者和词条质量,因为一部百科全书最重要的还是准确性的体现。面对质疑,中文维基的管理员时昭说:“知识性是全书最重要的。传统的百科全书很难没有偏废,而全书要求词条的书写者不能掺入个人观点,叙述方式也不能给人留下偏向哪种观点的印象。”对待有争议性的词条,维基人更愿意把来自不同争议方的不同观点都列在词条之下,让全书的使用者自己判断。

  全书非常注重版权,要求每一个条目都来自于书写者的原创。简单地说,就是因为维基是开放的,可修改,可复制,可公开,而抄袭的词条则会对原作者构成著作权的侵犯。但版权意识也拖了中文维基前进的后腿,起码来自大陆的版权意识相对淡薄的的浏览者和书写者是这样的。所以说,和那些版权意识很强的国外其他语种的相比,中文维基在这方面绝对是任重而道远。而维基也改变很多人的版权意识,中文维基的管理员、中国科学院在读的应用化学研究生乔颖欣说自己“是在上wiki之后才开始注重维权的”,她说道,“其实中国的网络资源很少,而公共领域的中文资源就更少”,维基是开放的,“所以才对版权格外重视”。

  中文维基知名度远远低于同样是舶来品的Google、blog,其自身形态的易接受度较低是一种重要原因。乔颖欣也经常思考中文维基书写人群小的原因,比较生硬和清冷的页面在她看来对许多已经习惯了浏览门户网站的用户来说是很不习惯的,“对不熟悉的人不友好”。而且的写作门槛也很高,这种写作门槛并不是指要求一个人的文笔要多么精彩,也不是要求一个人懂的知识要多么全面艰深,而是指进行词条写作的一些基本要求,保持中立、版权意识,绝对不能从哪儿顺手复制粘贴点什么,这对习惯了已经在互联网上发表些有着强烈个人色彩的评论和转贴成性的中文网民一下子还真是很难适应。乔颖欣继续分析道,“中文维基很难普遍与中文网民对互联网的态度相关,很多人不愿意这么疲劳地上网”,大家更乐于看见,而不是提供看见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中文世界本身就缺少源代码开放写作的传统,很多网民对这种写作方式也不适应。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孙冰在工作中经常会用到英文维基,他觉得在喧嚣的网络空间中,来自个人书写的英文中的词条能有这样系统全面的解释实在是一个奇迹。而相比之下,“中文则还处于起步状态,分类比较乱”,乔颖欣说到,中文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时昭则认为,中文维基应该吸引更多的学者和各领域的专才,目前的中文维基最需要的是计算机和法律专业的人才,两者可以有助于维基的书写系统的改善和知识产权的概念普及,也需要语言学和图书馆学的人才,他们可以使得中文的条目更加细化和系统化。

  想要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中文维基书写者的队伍,就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维基的存在,但是对此,目前的中文维基人却没有太好的办法,但从没有过维基人想通过商业化的途径使得维基广为人知。来自台湾的维基人卓政兴从去年夏天开始接触维基,是资讯管理专业大二的学生,他说,“的所有内容都是免费的”,所以它不可能像Google那样卖服务,而且维基拒绝广告,“总不能在中文维基的页面挂上商业广告吧”。遵循的是GFDL(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卓政兴说,“如果真把内容拿去卖,赚了大钱,维基人也是拿不到半毛钱的,那样做也不是维基人在写词条的初衷吧。能够让自己写的知识,让更多人知道才是我们的本意,而不是为了赚钱。”乔颖欣也觉得“分享知识带来的满足感”是自己在维基写词条的最大动力,有了这些理想主义的维基人,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吉米·威尔士将全世界的维基人团结在一起,并甘心无私奉献的原因归于一个简单的“爱”字了。

  拒绝广告,但并不拒绝商业性的开发,这样的开发在德语已有先例并且十分成功,亚马逊网站上一万张光盘很快卖光。德语能出版光盘版,不仅是因为德语的词条丰富、质量高,还因为德语维基有着属于自己的实体机构。目前除了法国电子竞技比赛竞猜押注买输赢推荐官网、德国和意大利有属于自己的实体组织,所有语种的都直接隶属于维基媒体基金会,也就是说,大多数语种的维基人都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没有实体组织,也是大多数语种的没有商业性开发的计划原因。时昭说,“目前的中文也收到了一些公司的合作意向,但是没有实体,也就没有人能出面”,“将来时机成熟了确实需要一个机构,有个实体才能出面组织协调一下”。卓政兴说:“很多中文维基人都在讨论需要成立一个大家都能信任的组织。”但就像时昭所言,“国家关于社团组织有相关的法律规则,资金、人数、挂靠单位都是问题”,所以很多问题还有待讨论。

  如此看来,建立一个实体机构是中文维基急需的,但乔颖欣并不这么认为,“有实体肯定会比目前好一些,宣传、规范、制度等,但中文维基建立实体可能困难些,好多人并不希望中文维基有领军人物,怕有失公平。而一旦有了实体,必然有一部分人参与到实体中,另一部分则不能,所以可能还会损失掉一部分人,那其实才是中文维基最大的损失,如果这样也就有悖于wiki的精神,也就没意义了,所以建立实体也不是特别迫切”。

  中文维基从建立的那天开始就是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共用,第一位中文维基人Mountain曾经整理一段数据,使用者联机来源统计,中国大陆占46%、北美22%、台湾地区12%、香港地区9%、日本3%、欧洲3%、东南亚2%,其他未知联机来源共占余下的3%,全世界的华文使用者共同在中文维基书写词条,部分人还建立了闽南语维基和粤语维基。而维基的特点就是开放多元,必须能包容所有人的观点,连用户名都不能对某一群体有侮辱之意。就像乔颖欣说的,“维基和BBS不一样,不能轻易删掉,不能一味否定”,所以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如果真的建立实体,卓政兴认为,“比较可能成立在香港,方便各地的华人参与”。

  谈到的未来,乔颖欣说:“不是参照传统百科全书就能发展得很好的,应该完全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将来的百科全书不应该是20世纪那种一排摆在书架上的百科全书,而是应该放在电脑里或用互联网可以浏览的百科全书,应该是在常有的途径上为大家提供方便,而全书正是这样一种动态的百科全书。”台湾维基人卓政兴更是对前景充满了乐观的想法,在他看来,“大英百科全书需要加油了,以后的人在查资料时会看看维基,再对照大英,正确性会相信大英,但是维基的资料比较多和新”。

  无论是哪个语种的维基,将来的目标肯定是书写人群和使用人群的大众化,成为所有人都能免费使用和受益的公共资源系统,而绝不只是一个小圈子内自娱自乐的产品,不只是作为网络空间一个被人称赞的异数而存在。■

  去法兰克福之前,我才登陆过维基中文百科全书的网页随便查找一个词条比如德国,显示的页面严谨严肃,一一道出德国历史、政治、文化、地理,看起来像德国外交部出的德国介绍手册。因为人人可以在页面上编辑,我忍不住改了两个错别字。令我懊恼的是,关于首次全球大会的信息页面上,昨天还有关于会议地点附近宾馆的链接,今天就已经被人删除。开放空间里,人人可以编写内容,你需要的信息别人认为有广告嫌疑。想到不知在世界哪个角落里有人在敲击键盘和我作对,我好奇,躲在电脑屏幕背后的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有最终的发言权?

  我是带着对的一堆想象上路的。我以为维基人是一群掌握先进电脑技术的网虫,在无政府主义的混乱中,打着知识交流分享的旗子狂欢。每个人都可免费分享的网络百科全书是全书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的发扬光大,所以他们要开会。

  地点:德国法兰克福青年旅舍(为青年旅舍:并非全世界的背包族宿营地是高低床上下铺和廉价啤酒的中心,法兰克福青年旅舍有容纳400~500人的会场,无线宽带网路等等)。气温:23摄氏度。

  大会开场时像个夏天朋友们的聚会。来自5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维基人从电脑屏幕背后走出来聚首讨论的发展,解决问题。从印度到中国,从以色列到莫桑比克,按照创始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的说法,惟一缺代表的是南极洲。

  来自巴西的路易斯·法贡吉斯满头卷发扎成马尾,一把络腮胡遮不住脸上的年轻,褐色的T恤衫上印着一个连着电脑线的大脑,转到他的身后去看,背上更是自豪地印着最近在荷兰召开的黑客大会标语:what the hack!他正津津乐道地谈他在德国铁路上逃票的经历:“纠正一点,不是逃票,我有票,”他挥挥手中的车票,“我就是要让列车员查不到我。”挑衅规则和制度是黑客的惯性,算是娱乐的一面。黑客和维客也可以是双重身份,法贡吉斯在荷兰参加完黑客会后来到法兰克福和维客聚会,无论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还是时间上的先后使我在记录他的行踪时被迫得出了一个逻辑:研究破坏世界的技术之后来讨论如何打造世界。

  法贡吉斯并非典型的维客,维基大会也不是反叛者的摇滚派对。事实上,给他们画群像是很难的事情,当他们以群体出现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特征,出乎意料。

  毕竟,与会的也只是维客中的一部分。你可以想象在那遥远的互联网上,他们是一个巨大的群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志愿者。成千上万人在世界各地的某个角落里敲击键盘,如一群虚拟空间的蚂蚁,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而忙碌着。忙碌的成果颇为惊人。从2001年起步至今,拥有120种语言的版本,200多万个词条。维客自豪地称,全书网站已经列入全球点击量最高的50个网站之一,潜在价值达上亿美元。

  2001年,威尔士受到维基软件这个工具的启发,开始创立全网民都可参与的网上百科全书项目。人人可以编写词条,人人可以修改,人人可以免费分享。这个百科全书以维基的速度对传统权威发起了挑战。

  前大英百科全书主编麦克·亨利在2004年公开嘲讽犹如公共厕所,它看上去很脏,所以用的时候多加小心。或者它看上去挺干净,令人产生错误的安全感。实际上人们不知道谁在前面用了这里的设施。

  的创始人威尔士对此却不以为然,虽然承认的内容质量良莠不一,但是威尔士强调麦克·亨利忽视了维基背后一个强大的社群,他们是内容的监督者,是一支不倦的清洁队。他说:“里真正的创造意义在于,在知识交流的混乱中产生了有序的规则,凝聚了巨大的社群,一起来定义知识,监督过程。”

  威尔士知道,他不是维基世界里的个人英雄,草根也非一群胡作非为的草莽。这是共同理想指引下自下而上产生的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互联网今天已经给大众打开了庞大的信息资源,但使用互联网却如同走进一个全部书籍杂乱堆放的图书馆。按中国著名的互联网活动分子Isaac Mao的理论,这股分散的草根力量正在自主形成社会性大脑,组合过滤信息后回馈社会。回馈的方式有多种,也会走下互联网,以书本的形式发向非洲。

  来自中国的维客Wing是这个社群里的一员,在“想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这样朴素的动机驱使下,他和其他的维客一起维护里的公众秩序。Isaac Mao恰在这个境界中看到了维基最大的优势:“维基的优势在于永远DETA版,永远没有终结版本。吉米·威尔士也不知道明天还会产生什么令人惊讶的事。因为维基每天都在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有价值的表现形式,所以每天都在进步……”

  没有终结版的百科全书依然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困惑是,今天的内容可能和明天不一样。寻求知识真理的人在开放的空间里看到不同的诠释和见解时,是否就有自我判断的能力?没有定论的知识是否会令人失去信任,迷失方向?

  尽管给众人留下种种未解的悬念,但是谁都惊叹维基发展到今天的状态。威尔士看上去也不是什么超凡之人,更像是个邻家的软件工程师,周末在自家花园里给女儿修脚踏车的那种人,友善随和。不过,威尔士有个不谦虚的理想——打造一个如2000年前亚历山大图书馆一般的网上百科全书,他和维客们已经以惊人的速度向这个目标靠近。

  本刊记者专访了吉米·威尔士先生,他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主席,全书的创始人。

  吉米·威尔士:不太可能。我们不需要广告收入来维持网站的运作,网站所需的资金容易解决。事实上现在网站发展壮大,越来越受欢迎,如果我们只是在某些页面上刊登广告就可带来大笔收入,也许这可以用于我们的公益目标,比如添加小的搜索引擎或者给非洲的学校提供书本等等。但是,我们是非盈利的,这点是肯定不会改变的。

  吉米·威尔士:是。最后作出决定的还是维基社群,而不是我个人。毕竟是个公益慈善事业。广告的问题是媒体的兴趣点,但在维基社群内部还不是一个聚焦性话题。虽然我们现在想盈利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也许可以把资金更好地用于更多的慈善事业。但是我们必须慎重考虑是否走这一步。

  吉米·威尔士:其中一点我一直想说的是co-community(合作社群)。很多媒体记者以为有一群无知的人在网上编写百科全书,这听起来简直疯狂。但事实上,在的幕后有一个由聪明的人组成的小队伍,他们一直在照料,做相关的每件事情,检查质量。如果人们知道这一点,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维基会如此成功。尽管维基还有缺点,但是它的成就还是相当惊人的。

  三联生活周刊:据称维基背后的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他们是谁?你了解他们吗?他们为什么不计报酬在做维基事业?

  吉米·威尔士:我对维基人还是很了解的,我一直在旅行,见过很多维基人。典型的维基人一般很年轻,很多是大学生,有学士或者博士学位,是一群聪明人。还有一个特征是他们都很友善。维基毕竟是一个公益事业,不友善的人也不会参与而乐在其中。至于为什么不求报酬,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很多人受到共享百科全书这个理想的启发,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智慧的人常常没有条件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恰好提供了可能。另一个原因是做维基很有趣,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个Geek,喜欢和聪明的人一起交流探讨,共同编写,这是很有乐趣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维基人里还有一群管理员,这是你所说的精锐小队伍,一直在努力维持维基的工作。他们才是背后真正的编辑吗?

  吉米·威尔士:通常积极参与项目的人后来都成为了管理员。管理员也不需要什么特殊背景,大家都是一样的。一般情况下,维基人在参与项目一段时间,做了大量工作后,他们就想做管理员的工作,比如修改错误,删除捣乱的内容,禁止破坏的人加入。他们是真正的co-group(合作队伍)。

  吉米·威尔士:是的,他们可以删除一些网页,或者封掉某个破坏者的IP。但这只是技术上的特权。管理员在做类似警察的工作,他们有权拘捕谁,但不能为所欲为。维基社群里有复杂的规章,他们必须遵守,也在这样做。

  三联生活周刊:全书的用户怎能知道管理员是否有足够的知识胜任他们的工作呢?尤其是定义词条的时候,在学术问题上有争议,或者是争执双方的政治见解和观点不同,怎么办?

  吉米·威尔士:管理员并不能对内容作出评判,他们干涉更多的是人们在讨论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当然,在上的知识都应该是真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关于真实的概念也帮不了什么忙。在一个具体问题上,人们对真实的看法常常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还是希望找到NPOV〔neutral point of view(中立观点)〕。判断真假不是我们的任务,我们更愿展现相关讨论是如何进行的。

  吉米·威尔士:当然绝对的中立是不存在的。不过,我想我们做得比传统的百科全书要好。你看一下老式版本的百科全书,就会发现,许多文章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根本谈不上中立。这是因为编写的那位教授展现那个时代的主流观点或者根本就是他个人的观点。在互联网上,人们不断更新文章,而且讨论已经超越了界限。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有120种语言的版本,你们的理想是让地球上的每种语言都有一个。但是,各个语言版本的内容都不相同,而且跨语言的交流也不流畅,是吗?

  吉米·威尔士:跨语言的信息交流是的一大弱点。这次维基大会的目的之一就是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次参加维基大会的人来自全球52个国家,会议之后一些语种的项目也可移植到其他语言。

  三联生活周刊:你和主张非精英但是权威,这让公众如何来理解?通常精英代表着权威。比如大英百科全书。

  吉米·威尔士:可以说我们在某些方面很精英,因为我们追求高质量。但是并非说你有博士头衔你就是正确的,而业余选手写的就值得怀疑。这还是由理性的公众讨论来判断的。我想在未来,人们看到大英百科全书,会说不错,但一篇文章只是由一个人写,几个人审查,我想我更愿意看到一篇文章由上百人审查,而且是在不断讨论的基础上受到检阅,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这是对权威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吉米·威尔士:我常说我是个木匠,不是建筑师。我的意思是我参与网站的建设,建立信息库。关于远景和未来的思考留给别人去做吧。反正我知道我想做什么,我就做。

  吉米·威尔士:绝对是,而且我比维基开创的时候更理想主义了。我没有想到这样做会成功。甚至很多没有注册的网友也参与编写,社群越来越壮大,大家自发组织监督质量,检查问题,虽然也有人破坏捣乱,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好的。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你想学点新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先看,然后再查大英百科?还是看Google图书馆的资料?

  吉米·威尔士:通常我会先看,这要看我想了解到什么程度。百科全书提供的是基础知识,如果要更深入,还得查看其他书籍。通常百科全书的页面上都注明还有哪些相关的书籍可以参阅。我想,和Google图书馆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威胁。提供的是基础知识。两者的性质不同。

  将全世界的知识收集于一个屋顶下,供人查阅,这个理想最早要追溯到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里的70万卷羊皮书。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个理想似乎要由“”完成——“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如今,已经有100多种语言,其中英文词条即将突破70万,总词条数超过160万。至少在信息量上,它已经超越了《大英百科全书》。

  1999年10月20日,价值1250美元的32卷本《大英百科全书》全部上网,供人们免费查询与下载。这在当年是轰动一时的新闻,经全球1200多家媒体报道后,竟在一天之内惹来1500万的汹涌人流,令刚刚开通的网站顷刻间崩溃,两个星期内都无法正常运转。

  《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的免费午餐没有持续太久,两年后,由于网络广告发展艰难,《大英百科全书》不得不放弃“免费”的承诺,宣布向个人用户收取60美元的年费。于是,建立一个真正“开放、免费”的网络百科全书的任务就落在了“”的身上。

  事实上,在《大英百科全书》上网的刺激下,不仅老牌的百科全书如《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在考虑网络化转型,当时的一些圈外人,比如吉米·威尔士(的创始人)也在打百科全书网站的主意。一开始,他们显然对百科全书抱着敬畏之心,战战兢兢地按传统百科全书的规矩,列了知名学者的花名册,设置了7道编校程序细细把关,每个编写者还必须传真自己的学位证书验明正身,但时间很快证明了他们的不自量力——18个月的努力和25万美元只换来了12个词条。

  这次的失败令吉米·威尔士认识到百科全书的水有多深,像《大英百科全书》那样的精英路线显然走不通,不久,他发现了Wiki——一个源代码开放的合作软件,也由此创造了一种新的百科全书生产模式。

  纵观百科全书的历史,大儒们个人英雄主义的佳话不少。亚里士多德想凭一支笔记录当时时代的全部知识;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凭一己之力完成了一部37卷的百科巨著《自然史》;公元18世纪,法国大学者狄德罗网罗了启蒙时代184位学者专家以30年时间编印完成全世界第一套现代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及专业知识百科全书》。而到了时代,传统百科全书“专家书写”的权力被下放到了每一个网民身上。

  根据媒体基金会的统计,目前拥有30多万注册用户,其中核心编写成员3800名,另外还有18000人,每月编辑至少5个词条。Lord Emsworth是的常客,从英国贵族制度的起源写到美国国会的历史,文笔相当老练、规范,其中不少文章还被评为当天的特色条目,但他还是一位16岁的美国少年。与普林尼相比,这个16岁的少年当然微不足道,但的算法是,500个Lord Emsworth大于或等于一个普林尼,而网络上可以有无数个Lord Emsworth。正是这些“乌合之众”们在抗衡《大英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里那些德高望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学校长、知名学者、艺术家。

  曾经有人问吉米·威尔士,你如何说服人们不只是从维基上获取,而是对其有所贡献?吉米·威尔士的回答是“爱”。

  这样的答案当然有矫情造作的嫌疑,但开放源代码运动的确多受理想主义的指引,也不例外。网上流传多个版本的《旅店》,其中一句歌词唱道,“我们都是这里的囚徒,但我们是自愿的”。很能概括这些民间百科全书写手深陷维基的心情,而之所以自愿,正是“天下人共享知识”的乌托邦理想。

  与《大英百科全书》每个词条的权威性和完成态相比,可以看成是一部活的,不断演化的百科全书,它不仅自己组织编写者,而且能够自我修复。

  浏览上一个词条的历史记录,可以发现一个词条从最开始的简陋粗糙状态是如何经过一个个志愿编辑者的加工,而逐渐完善的,而且它永远没有终结点。

  从2001年1月15日,开通的一个月内拥有了200个词条,一年内,词条增加到18000个,到2004年9月20日,词条突破100万。截止到今年8月,的英文词条即将突破70万大关,是《大英百科全书》的7倍。因此,媒体提到“”时,总免不了与《大英百科全书》比较一番,冷不防扔出一句,“《大英百科全书》要当心了!”

  由此,即使最保守的百科全书专家,也能感受到在短短5年时间内对传统百科全书的冲击。《大英百科全书》要当心的不仅是先天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更在于这些民间编写条目的质量提升之快。

  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编撰者,朱杰军很关注的进展情况。在搜寻一些新的词汇和现象时,他经常会到上去转悠。当打开“拉登”、“靖国神社”这些条目时,他不能不感到惊讶,“来龙去脉写得很清楚,而且观点中立、客观,国内很难再找到更翔实的解释”。朱杰军多次强调,虽然在权威性上暂时谈不上构成对传统百科全书的威胁,但其资料性和启发性却是不容置疑的。

  吉米·威尔士断言,将在5年内击败传统百科全书,而成为百科全书中的主流。■

  版权声明:凡注明“三联生活周刊”、“燃Ran”、“爱乐”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三联生活周刊或爱乐杂志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刊、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或“来源:爱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刊、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三联生活周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

  三联生活新媒体整合旗下三联生活网(、移动客户端(中读),秉承倡导品质生活的理念,提供优质新媒体内容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