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谈】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3-12-28 23:01:06

  协同是系统发展的动力,协同包括系统内各要素的协同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协同。因而,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系统内部要素的更新重组以及和外界环境的交互沟通,从而实现自身的再造与演进。目前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我国育人资源整合、育人机制整合、育人意识提升、育人时空拓展等方面都滞后于人才培养需求,成为课程思政深化推进的内在制约因素,并且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导致协同育人存在诸多阻碍。以系统论的视角剖析课程思政建设,从课程协同、要素协同、关系协同和空间协同四个维度构建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对于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推动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完整的知识内容和价值体系,专业课程具有独特的专业边界和学科特质,无视专业课程的特殊性而生搬硬套、强行融入,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机械衔接;无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而随意挖掘,只能造成其杂乱分散与迷茫缭乱,唯有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系统性与专业课程的主体性、特殊性,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将自身的价值导向与核心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内容,发挥其对专业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功能,特别是要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统领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专业课程需要从自身的基本特质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选取与自身相契合、相匹配的知识点和价值坐标,深度挖掘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确立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支点和关键抓手,从而实现二者的向心聚合与浸润融合。具体来说,要围绕着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求,调整专业培养方案的价值引领目标,按照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明确课程目标,挖掘和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确定其所要承担的价值教育领域和内容,梳理相应的价值条目,明确思政教育方向。自然科学课程挖掘科技活动的人文后果、科学思维启发、专业伦理渗透、为民服务的情怀,重点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生态文明和工匠精神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注重政治导向,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其人文意蕴感召和规范学生行为,挖掘政治文化的育人价值,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价值观导向、民族精神培育、思想道德修养、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不同功能。应用技能型课程通过整合教育实践资源,探讨有效的实践活动形式来挖掘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立一批各类课程、平台共享的素材资源库,依据每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资料库中相关的“思政元素”,分课程形成内容深刻、融入自然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库、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指导性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形成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

  组织的结构机制是影响组织能力的核心变量之一,因此实现课程思政的主体协同,有利于实现系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实行“思政教师+”“思政工作者+”“党员、党支部活动+”“校外资源+”模式,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及社会资源打造成“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以“课程思政”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形式为载体,共同开展课程思政的课程规划与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联合开发、校本教材开发、专业课程思政专题材料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与基地开发等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不同的思政主体职能互补、优势叠加。

  一个系统总是由物质、能量或信息组成的,同时系统和环境的相互开放正意味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交换。系统内部的要素总是在一定程度的稳态结构上持续运动的,这就表明构成系统的物质火狐电竞平台官网、能量、信息要素总是普遍地和环境中的物质、能量、信息要素发生转换。从系统与环境的角度解释,系统居于环境之中,系统结构功能的实际表现与具体环境相关。同理,系统中的诸要素也只有同自身面对的环境直接互动,才能实现功能最大化。以此思维来审视课程思政,就需加强课程思政与外部系统的信息、能量互换。通过建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活动平台的全面融合体系,整合育人资源的空间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课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协调推进专业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探索三大“融入”,即专业课试验、实习、实践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专业元素的融入;日常课程思政中线上平台的无缝融入,实现思政元素从教室课堂到实践课堂的映射和迁移,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从整体性的侧重点来看,一个整体之所以成为整体,是相对于其所在环境而言的,而从层次性的侧重点来看,一个系统之所以能称为系统,同时也是相对于其组成要素而言的。组成系统的要素自身也是小小的系统,同时系统自身又是构成更大整体的要素。这告诉我们,系统是由要素和要素间关系组成的,系统外部存在着环境。因此,要加强课程思政的制度协同,须加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素养、能力问题,构建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组织规划机制、示范激励机制、引导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在制定分层分类的育人规划时,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项资助建设“课程思政”改革团队、金课建设、示范课建设等构筑以提高思政意识和育德能力为核心的分层分类教师培训体系,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综合运用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多样的评价方式,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建设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

  (本文系2020 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林院校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研究”(HNJG-2020-0306)阶段性研究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